觀經講記(十九)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(十九)
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年十月二十四日
 黃嘉宏整理 八十八年六月十日

(19A)
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,請翻開經本第七頁,從後面算來第三行開始。先把經文念一小段:


次作水想。見水澄清,亦令明了,無分散意。既見水已,當起冰想。見冰映徹,作琉璃想。此想成已,見琉璃地,內外映徹。


方才念的這一段是十六觀之中的第二觀,觀想水。在這之前,第一觀是觀落日,在上一回已經講完,但是還有兩點意思要補充一下。


◎辨正邪


祖師註解提出來要我們瞭解,我們在觀落日時,要把太陽(快落下的太陽)從心裡想出來,所見的若是太陽,這就是正確的;假如所出現的不是太陽、不是落日,是出現別的現象,其他的現象—凡不是我們所希望觀見的太陽的話,其他任何現象的出現,都不是正確的。那些統統都是邪觀,邪就是不正的,這點祖師要我們瞭解—我們的心與所觀的境若不相應,凡是不相應就不正確。


◎非心外取境


再有一點要瞭解,我們觀出來的落日,閉眼可看得見,睜開眼也可以看得見,這就是觀成功了。要知道,這太陽不是外面的,是我們內心自己顯露出來的。為什麼呢?研究唯識學就知道,唯識學所講的「萬法唯識」,宇宙萬有,一切的法都是我們自己的「識」裡面顯現出來的。譬如我們觀落日,先把太陽當做一個對象,藉著那個對象來引發我們內在心裡所具有的太陽,把心裡的影像引發出來。


做個比喻,例如攝影照相,不論照風景或人物,照下來了,沖洗出來的相片就等於是山水人物嗎?相片裡的山水人物是從那裡來的?是照相機裏邊的底片顯出來的。瞭解這比喻,我們可以知道萬法唯識的道理。瞭解這道理,我們在用工夫的時候,觀想當然是要心裡很靜,有定功才能觀出來。不但是觀想,就是持名念佛、其他一切的法門,都是要入定,有定功,然後才有成就。能夠把太陽觀成了,就證明修的人,他的定功已經相當好了。有了這種定功,就拿我們持名念佛來講,果然有這種定力,到臨命終時,憑一句佛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毫無問題。往生是怎麼往生呢?就是我們的第八識往生,普通人所講的「靈魂」往生。當我們有定功的時候,壽命終了,第八識自己能夠作主,不會亂跑。沒有這種定功,第八識不能作主,既是沒有定力,就有業力。我們平時造的善業、惡業,「業」的力量牽著第八識,該到那一道就到那一道,這是普通凡夫,沒有定力。我們念佛的人有了願力、有了定力,這時候就保險了,一定能夠往生。在上回講的觀日,也要瞭解這一點,既是有那種工夫,將來往生一定沒有問題。


這十六觀—十六種觀想的方法,每一種觀都有一個對象,即所觀的一種境界,拿一種境界做觀想的一個對象。第一觀,觀太陽、第二觀,觀水,都有一定的次序,譬如第一觀觀太陽,太陽向西方落,極樂世界在西邊,這就是首先讓我們知道,用這個工夫就包含自己的願力在內—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,因此作觀,首先要先把方位定住;再者,太陽是一片光明,藉著所觀的相似境界,讓觀的人瞭解,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片大光明—大光明藏,是一片光明的世界。這是第一觀觀太陽的用意。


二水觀


第二是觀水,為什麼呢?我們知道,水是水平的、沒有高下的,水只要一靜就平平穩穩的,用來表現西方極樂世界不像我們這個世界。我們這個世界,各位想想看!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高有低—有高山、河流、海洋,高低不平,為什麼有高低不平呢?就萬法唯識來講,因為我們凡夫的心不平等。那個人心裡是平等的?都認為自己很高明,別人都比不上自己,任何人都有這種心理,即使地位很低的乞丐,乞丐與乞丐之間還比高下,還有大乞丐小乞丐之分,所以凡夫的心理,總是有高下不平等,由於心理的不平等,反映到山河大地。這山河大地,研究唯識學的人就知道,就是第八識的相分,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心理顯出來的假相,由於心地不同、不平等,所以顯現出來的世界就不平等,但是在極樂世界就跟我們不一樣,那裡的眾生「心」都是平等的,所以極樂世界沒有高山、大海,沒有高下不平等的現象。這就是因為在極樂世界,從佛到大菩薩,所有的人一律平等,因為心理都是平等的,誰都是互相尊重對方,絕不像我們這個世界,你看不起我,我看不起你,絕不是這樣。用水來表現極樂世界的平等,你觀水,水是非常平等的,此外,水是琉璃的顏色,極樂世界整個世界的地,都是一片琉璃的顏色。講琉璃的顏色,我們也不瞭解,拿水顯示出來,做個比喻讓我們瞭解,所以第二觀作水想,水想的用意就是由水然後變成冰,由冰變成琉璃地,由這個次序來的。


經文裡面說「次作水想」,這個「次」是繼前面的觀日而講,觀日是第一觀,這是第二觀,「次」是其次,日觀觀成功了,其次作水想。為什麼水觀叫做水想呢?十六觀是用什麼觀呢?就是用我們能觀的心(也就是能想的心),都是用自己的心來想相。普通法門是不准想相的,所謂想相,「相」是我們心裡想的一個對象,拿這個對象來引起我們自性中的一種「法」,這是學淨土宗的一個特別法子。如禪宗、唯識宗、天台宗等其他各種宗派,作觀就是作觀,不但不能想相,而且要掃相,把所有相掃除,不能安立任何相。但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固然說是有相的—要持名,觀想法門就是想相,十六觀境界每一觀都是拿一個境界做想的對象,這個想就是能想的心,依那個對象想出心裡的一個境界出來。這一句水觀,所以叫做水想,也就是說拿我們的心來想水。


水想下面是「見水澄清,亦令明了,無分散意。」這三句話。我們做水想(水觀)的時候,見了水,就拿外面的水,來引起我們內心的水,見水很澄清,讓自己的心想這個水,想得清清楚楚的,叫做「明了」。「無分散意」就是我們專心一致地想,念頭不要分散。念頭不分散,專心想時,水就出來了,水就觀成了。為什麼想想水就想成功?祖師註解讓我們瞭解—我們本性之中就有各種東西,瞭解這道理之後,我們學佛的人就與世間凡夫不同了。世間凡夫自己不認識真正有的東西,自己迷住不瞭解,而向外追求假東西。外面有甚麼東西?如錢財、地位(包括政治地位)…等,一切身外之物,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,因緣一拆散,假相就統統不存在。一般凡夫不瞭解那是假東西,還盡力往外面去爭取,跟人家爭奪,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,爭奪那些東西多冤枉、可悲!瞭解佛法就不必求那些東西,向自己內心中求,內心什麼東西都有,只要明白這道理,按這道理去求,想什麼東西就有什麼東西,這在《楞嚴經》裡說得清清楚楚。瞭解之後,再看十六觀,無論哪一觀,我們就瞭解重要原則了。


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講:世間有地、水、火、風。地是固體,草木山河大地都是代表地;水,海洋的、河流的水;火,物質燃燒起的火;風,流動的空氣;還有虛空亦是一種;這是就自然界來講。就我們眾生本身來講,我們身體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五根之外還有心理的現象,就是識,有八識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根、識,叫「七大」。這七種為何叫七大?這七種無論地水火風,空不必講,空是無量無邊的,我們知道空是沒有邊際的,地水火風也是無邊際的,我們的根身、根的種子以及識的種子等等都是遍滿法界,無處沒有我們這七大。換句話說這七種(包括物質的、精神的)都是遍滿整個法界,而整個法界又在那裡呢?整個法界就在我們眾生的心中,叫「一真法界」。迷惑顛倒的人,對於七大自己沒有辦法來運用,這七大都是我們自心中的東西,也都是我們自己本有的,凡夫眾生迷惑顛倒,不能夠運用,可是懂得佛法的人就知道,這都在我們自心中,我們一覺悟後要怎麼用就怎麼用。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也是學佛的,他說過「天地之間的東西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」,你怎麼取也取不盡,怎麼用也沒有完了的時候,這是根據佛學來的。我們明瞭自己的心一切都完完全全地完滿俱備,隨時怎麼應用就怎麼應用,因此瞭解這原則時,既然這七大都是我們心中本有的,我們作水想時,只要按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,一想,水就想出來了,這不是很合乎科學的事情嗎?


◎觀水法


「見水澄清」,就是教我們觀水的一種方法,各位看今天發的表,前面的題目:二水觀,接著後面就是觀水的方法。「見水澄清」,澄清就是水非常清潔,一點沙石等等甚麼都沒有,這種水我們平常也見過,在自然界好山好水的地方、觀光的地方,去遊覽的時候,見水非常好,我們曾經見過,有那種印象。現在在家裡用功作觀,並不是到野外,跑到大湖或大海邊去,「觀水法」有三個要點:第一個要點就是「取相」,先瞭解打坐的方法—跟前面觀日的做法一樣,接著取碗,拿一個大碗,盛著滿滿的清水,放在靜室地上(打坐的時候,在一個很安靜的房子裏面),照方法坐下來,在臉上兩眉之間,用如豆子般大小的白點子點上去,坐在床(坐具也稱床,即座墊)上,把自己的臉對著盛滿水的碗裏照,眼只看眉毛之間的白點子,這是取相的一種方法,這種方法是教作觀的人對著水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,「亦令明了,無分散意」,使心集中起來,把念頭專注在白點上。


表第二個要點,你這樣坐下來,碗裏的水也安置好,把自己的臉對著水看(水剛剛放下去),另外藉著碗裡的水做「觀想」—把碗裏的水放大,想像大的湖泊、水池。


(19B)


根據平常在外面看水的經驗,湖裏、池塘裏的水總是會有風吹水動起波浪的時候,開始觀想時水面上還有點波浪,慢慢地藉著碗中的水(碗放在那裡靜態不動,水也靜止),再想像外面大湖裏的水,也逐漸地靜止下來,眉間白點也顯現出來了。要知道,外面的湖既是那麼大、池水那麼大,當然我們顯現的面像也變大了,可是顯現出來的面貌不止眉間白點,我們拿面鏡子一看或就水一照,我們的臉上有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等,但是這些都不要看,不要攀緣,一心一意地只看眉間白點,這是教我們觀想的一種方法,只抓住這一點來觀想,把一碗水想得很大,把所有的波浪都觀想平靜下來,對著平靜的水只看眉間白點,這是鍛練—訓練自己入定的定功。


觀的時候,如果自己覺得觀得清清楚楚,眉間白點也看得清清楚楚,也許就認為自己已觀得很好,但是不要認為已經觀成功,還要檢查、試驗。所以表裏第三個要點是「驗境」,要試驗自己所觀的境界到達什麼程度。要怎麼試驗呢?在我們觀的時候,開始觀得差不多,水已靜止,自己的念頭也集中在那裏,觀也不動,白點看得清清楚楚的時候,可拿一粒米(米是很小的)投入碗裏的水中,雖然一粒米很小,米投下去,碗水起了點波浪,心中的水亦起波浪,就證明工夫還不行,水還搖動,投米再練,米投下去,不動了;再改投比米大一點的東西,如豆子(豆子比米大一兩倍、兩三倍),把豆子投下去,水又動了,再練習到豆子投下去不動;再用更大的東西,如紅棗、黑棗等比豆子大,投下去,當然水又動了,又起波浪了,訓練到最後,不管投什麼東西到裏面去(到碗裏),不管水是怎樣,在你心裏水仍然毫無動靜,投後不動,那就證明定功—觀水的定力差不多了。


為什麼要這樣試驗呢?投下米、豆子等東西,是試驗用功入觀的人能想的心,是否還攀緣外面的五塵,只要水有波動,就證明能想的心還會亂跑,還沒到定的時候,還是到處攀緣五欲六塵,要一直到不動,才證明「心止」,觀就是止觀,心到這時才能止下來,才能得到定。說到這裡我們才瞭解:《六祖壇經》裡記載,六祖到一個道場—講經之地,遇見兩人在辯論—風吹動門口的幡,一人說風吹幡才動;另一人說幡自己在動,六祖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,仁者自己的心在動。平常我們不瞭解,學理這麼解釋我們才知道,不用功的人,心裡無時無刻不在動,心裡一直在動,你想世界不亂不動那裡辦得到呢?世界要不亂不動,心一定要先定下來、先要不動。我們只要學佛能入定,心定下來境界就出現,就不是我們現在所看的境界了。《華嚴經》註解舉例說:「江河競注而不流」;江河是指長江、黃河,競是好像競賽般的,注是往下流。在凡夫眼裏看那江河水流那麼快,都是動態,入了定時,在入定的人來看,沒有流動,都是在絕對靜止的狀態。還有另外一句是講風,我們看風也是動的,可是入定時看風是靜止的。


明朝憨山大師為了要證明這境界而入定(古人看書不像現代人看看字面明瞭即可,他們非得要把書內境界證明出來,親自體驗到實在的狀況,才算念通了),他覺得這句話難懂,就入定得了定功。我們一般人看風吹落葉,落葉是從上往下飄落;他看葉子是靜止不動的;他自己跑到廁所小便,小便是往下流,他看是沒有流動的現象,如此他才真正瞭解經裡講的境界。所以只要我們眾生心境一轉,把平常亂糟糟散亂的心收起來,入了定境,境界立刻隨之而轉,心境一轉變,外在自然界的環境也跟著轉變,絕不同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。由這一點可以看出來,觀水、觀日,真能按照這方法集中心念,定功一到的時候,境界立刻就顯現出來。


我們明瞭這個,有甚麼作用呢?我們不是修十六觀的,也不需要觀日、也不需要觀水,但對我們有好處,我們老師在世時一開始就教我們學持名念佛,但是他老人家講經也並不是只講一部小本《阿彌陀經》,三經都講,不但三經都講,而且其他各種經都講,比如《金剛經》、《維摩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這些大經大論都講過,無論講那一部經,都是幫助我們持名念佛,這一點是我們台中道場講經的特別處。例如我們剛才講做水想,做水想最重要的是「亦令明了,無分散意」;就是把我們的心意—意識安定下來,最糟糕的事情是我們凡夫眾生的意識(第六識)怎麼樣也安定不下來,我們在持名念佛時,念著念著念頭就跑了—第六識就到處跑,不跑這兒,就跑那兒,怎麼也靜不下來,我們瞭解這道理,持名念佛時,守著一句佛號,當下就是止觀。止是把一切妄念止住,像觀水一樣,其他一切不取,一切妄念都停止下來,集中心力去觀眉間白點;同樣地,我們持名念佛,把一切妄念止住,清清楚楚把一句一句佛號念下去,這就是觀,原則是一樣的。我們懂得這麼多的方法做參考,無非是幫我們把這一句佛號念好,不瞭解這道理,往往念佛時念著念著念頭就跑了,要想得一心不亂,是非常難。可是你懂得這個方法及原理,把心念集中念佛,念著念著有定力時,就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不明瞭這道理,那就很困難。


上面這幾句,「見水澄清,亦令明了,無分散意」,水觀成功了,心裡想水,水就想出來,想出來以後就容易了。「既見水已,當起冰想」,既然見到水,水已想出來,再進一步把水想成為冰(冰是由水凝結而成)。水能夠觀想結成冰嗎?當然可以,不可以的話,佛還這麼講嗎?問題是先決條件要先把水想出來。水能想出來之後,證明我們心裡「七大」(七大是地水火風空根識)都有,想出來水,把水轉成冰,你愛怎麼轉變就怎麼轉變,一定能夠轉變,大前提就是我們能不能入定,能夠入定則心念完全集中,驚人的力量就能發展出來,可以照著你的意思想變什麼就變什麼,所以你能夠把水變得出來,就證明你的定力已經有所成就,再以定力把水想成冰,就一定能夠辦得到。


「見冰映徹,作琉璃想」,把水變成冰,冰是固體、是堅固的,看見冰是一片映徹,映徹是透明的,看起來一片清清楚楚的,從這面可以透視另一面,此時可以作琉璃想。琉璃在中國很少,在印度有,古時候大師們講,要想像琉璃,就看天空很晴朗、沒有雲彩(雲層)時—一片晴空的那種藍色,比那種藍色再深一點就像琉璃的顏色。由冰映徹的現象,想像成一片琉璃,作那種觀想,換句話說把冰再觀成一片琉璃—想作琉璃。「此想成已」,由冰想成琉璃這種觀想想成功了,「見琉璃地」,所見到的都是一片琉璃大地,「內外映徹」,所謂「映徹」就是一片清淨光明,「琉璃地」是比喻西方極樂世界。


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片清淨光明,我們不懂,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前面曾對韋提希夫人講,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要先瞭解環境。怎麼瞭解呢?凡夫心量太狹小,所以先做種種譬喻,用我們這個世間相似的東西讓我們先瞭解,例如:從一碗水看見一大湖泊那麼多的水,再從一大湖泊的水想成一片冰,再由冰想成一片琉璃地,再由這片琉璃地想成為整個極樂世界就是一片琉璃地,內外都是一片清淨光明的大地。藉著想相,先瞭解我們要去的環境,否則對於我們要去的地方覺得陌生,怎麼去法?心理沒有預備,突然地一下到那裡會適應不了,所以心理要先有個預備,先把自己心量放開。


我們在娑婆世界,所見小釐小器,自己本身也小,看見的大地也小,看見的一片土地也小得不得了,大家還在爭奪不休,你也爭我也爭,爭得頭破血流,還不放棄。其實要是我們拿極樂世界來比,我們這整個大地拿到七寶池裏,放在蓮花葉子上面,不過如一個小水泡那麼點大而已,小得可憐!可是凡夫眾生心量就這麼小,佛教我們把小的心量放大,儘量放大,放大就是觀,放大之後心理能夠適應,也有了定功、有了願力,將來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就有絕對的把握能夠往生。要不然怎麼往生法呢?就是阿彌陀佛來接引,我們還捨不得去呢!我們在這裡還有好多金銀財寶,還有權力、欲望,捨棄不了,放不下,放不下就不能往生,那要怪誰啊!怪自己的凡夫心理沒有轉變過來。在壽命終了的時候,不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到三途裡去,在這世界大家想不往生到三途去,而想生天堂?沒那回事情!憑我們現在的人心怎能到天堂?到人間來也很困難,只有到三途去。


我們必須瞭解經文—心量一定要放開,平時所想的就不要跟一般人一樣,他們那樣想由他們想,我們不要跟他們一樣的想法,這就是佛講的有共業有不共業。共業—他們將來把世界造到甚麼程度,把整個人間變成三途,我們不受共業影響,不受它連累,我們有個別的別業,我們要有把握往生。接下來要講極樂世界實際的狀況、安立等等,我們下次再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