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經講記(十五)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(十五)
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年九月二十六日
吳瑞琴整理 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

(15A)
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,請翻開經本第六頁,第二行第三句開始,我先把經文念一遍。


佛告韋提希:汝今知不?此三種業,乃是過去未來現在,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。


這段經文是三種福(也就是三種淨業)講完以後,所做的小結論。結論一共有三段,這段經文是第一段,後面還有兩段(到「得無生法忍」為止),再下面就接著講十六觀。


「佛告韋提希」,佛告訴韋提希夫人:「汝今知不?」妳現在知道不知道呢?「此三種業」,這三種業(就是上面講的三種福業),「乃是過去未來現在,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。非常重要!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,不但現在佛這樣講,過去佛也是這樣講,就是未來佛也還是這樣講,所以這三種業都是諸佛的淨業正因。


既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當然非常重要,由於三世諸佛都必須修這三種淨業,所以這是成佛的正因。為什麼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的正因呢?對於淨業的「淨」字,我們要先稍微加以介紹一下。


「淨業」,淨就是清淨,甚麼是清淨呢?不雜染的事情就是清淨。比如我們在世間做善事,做一切善業都沒有其他的用意摻雜在裏面,純粹就是做善事,不得有任何條件,世間善業是如此,持戒、發菩提心以至於因果等等,這三種業都是純粹的,不雜任何其他因素進去,這叫清淨。什麼叫做不摻雜其他的因素呢?舉個淺近的小例子:譬如我們在世間做慈善事業,你拿錢財出來幫助人也好、以自己種種能力幫人家的忙也好,純粹是幫忙,心裏不要想:「我付出錢財或付出力量之後,對方將來會回饋給我什麼好處。」假使有這種心理的話,就不算清淨了。我們就舉這個例子,其餘的可以推想。真的清淨,這些其他的心理都沒有,純粹做善事就是做善事,沒有任何企圖的。


另外一點,我們瞭解:淨業淨到究竟處,是從我們人人都有的本性(也就是成佛的佛性)裡面發出的—這就是清淨的。舉個例子來說,比如上面第三福的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,就因果來講,講到最究竟的因,是什麼因呢?要明瞭,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,成佛就是果(結果),要結成佛的果必得要明瞭成佛的因,這個因在那裏?這個因就是要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才能成佛,不認識自己不能成佛(沒有成佛的道理)。認識自己的甚麼呢?認識我們自己的「真如本性」。所以講因果,徹頭徹尾地講,講到最究竟處,因果就全是真如本性。那麼你講因講種子,最究竟的就是明瞭自己,「萬法唯心」,要認識自己的真心。不瞭解這點,我們信因果,不算是深信因果啊!佛在《楞嚴經》裏面講: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」我們在開始學佛的時候,沒有把真正的因辨別清楚,要想得果就難了。怎麼難呢?佛說個比喻:比如我們煮飯,飯是煮成的果,沒有煮飯之前,飯的因是什麼呢?飯的因是米,必得拿米來煮飯才能煮成飯;如果拿沙子、石頭來煮的話,煮到什麼時候才能煮成飯呢?任你怎麼樣煮沙石也煮不成飯啊!因錯了就不會有果的。我們真正深信因果,一開始就要瞭解:佛法所以說其他的宗教是外道,就因為外道不明瞭成佛的因,他們才不能夠成佛,甚至連了生死都辦不到,他們談不上相信因果的。所以明瞭因果、真正相信因果的話,就必得要知道我們的心—「萬法唯心的真心」,這才算是深信因果,能夠這樣地瞭解因、瞭解果,才是清淨的淨業。


根據這兩個要點,明瞭淨業之後,我們再看上面那三種福,「三福」為什麼又稱為「淨業」呢?我們在佛法裏修三福,跟普通人不一樣,在佛門裏修三福,也要修到我們瞭解佛法的程度,你用不同的心理來修,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。比如前面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」的世間善業,你瞭解淨業的意思—一是純粹的,沒有任何企圖;一是講到究竟處,你做這些善業都是從本性出來的。要不然為什麼二十四孝裡的孝子,一遇到猛虎來吃他的父母,他奮不顧身地去跟猛虎對抗,結果猛虎都給他嚇走了。為什麼呢?那個時候他本性裏的力量發出來的孝心感動了野獸。其餘的也是出自本性,你想想看!一切孝慈都是如此。第二部分:三歸、受種種戒,那更不必說了,這是出世間法,更是從本性裏面出來的。第三部分:發菩提心,你瞭解淨業的時候,「淨業」這兩個字是上面那三條的要點,跟做詩一樣,是「詩眼」,把握住詩眼,上面那三條整個就活起來,你看了就非常深入。因為這部經,就天台宗來講是圓教,圓教一講就講到最透徹的程度。


三世諸佛成佛都必須修這三種淨業,三種淨業程度是不相等的,第一條是世間法,第二條是二乘人修的出世法,第三條是大乘的菩薩法。開始修的時候只是世間善事,不包括後面兩條,第一條修了,到了修第二條的時候,就可以包括前面第一條,修到第三條的時候,把前面二條也包括了;就是由淺入深,具備淺的基礎,一步一步地修到最後,修到第三條的時候,把前面整個包括起來了。這個意思怎麼說呢?我們要瞭解:諸佛修行的法門雖然很高,還是從世間法開始修起,從世間孝慈十善業打定基礎,然後一步一步地往上修,修到最後的時候,前面還是包含在內,然後才圓融起來。這一段是讚歎前面三種淨業的第一段。


下面一段是讚歎的第二段,我先把經文念一遍:


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:諦聽諦聽,善思念之。如來今者,為未來世一切眾生,為煩惱賊之所害者,說清淨業。善哉,韋提希,快問此事。


「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」,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及韋提希夫人,首先叫他們兩位「諦聽」。什麼叫諦聽?「諦」這個字就是要用心思,專心地聽,而且要聽得清清楚楚,一點都不能馬虎,全心貫注精神在聽,叫諦聽。再加一個「諦聽」,兩次「諦聽」是強調、加重其詞的意思,要諦聽諦聽!這樣聽還不算,聽的時候,還要「善思念之」,除了聽以外還要善思。思就是思考、思辨的工夫;「善」字一個字照顧下面兩個字,一個善「思」,一個善「念」,除了好好地善加思維之外,還要善加以念。念什麼呢?念就是正式用工夫來修了。


這兩句話「諦聽諦聽,善思念之」,聽是聞—用耳朵聽,思是用心在思,念就是在修行,就是佛學所講的聞、思、修三慧。為什麼聞思修叫三慧呢?慧就是智慧,我們學世間任何學問,都要運用聰明智慧,沒有聰明智慧,世間的學問學不到家;佛法這麼高深,也是最究竟的學問,沒有智慧學不好。所以對於佛法,無論是聞法也好、在思考的時候也好、正式用功修持也好,都要靠智慧。所以這兩句話就是講到聞思修三慧。怎麼樣才能得到三慧?在聽的方面,要諦聽;思念這方面,要用「善」字,這兩個字要注意!也就是聞的時候,要用全副精神聞;在思的時候、在念的時候,必須要用「善」字。


「善」這個字,有的時候用「妙」字,儒家常常用「善」字,在這裏也是用「善」字,善字講到最高層的境界就是進入「妙」的境地。那就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、在修持的時候,都要善用自己的心念,這要靠平常磨練,不是一下子就能夠辦得到的。怎麼一下子不能辦得到呢?對於佛法的理論,總得要有些瞭解,然後才會用;如果對佛法理論一無所知,怎麼運用法呢?所以第一步要對理論有相當的瞭解。瞭解理論之後,在思考、在用功的時候,還是要專心,不要摻雜其他的雜念進去,這就是「純善」。儒家也講「純善」,純純粹粹的,不雜任何其他的雜念。這樣用工夫,那就合乎定,有了相當的定功,力量就能發揮出來。所以無論我們在聽的時候、思的時候、念的時候,自己都要有相當的定力。就拿念佛來講,念佛要怎樣才能念得好呢?就是自己念頭不要亂跑,不亂跑要有相當的定力才能辦得到,這些情形都要靠我們平常會用工夫,這叫善思善念。所謂會用工夫,就是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,都要精神能夠集中,不要散亂,這樣才能把握一個「諦」字、一個「善」字,這樣用功自自然然的,聞思修的智慧就出來了。


講到專心、有些定力,就要靠我們瞭解了,前面講我們對於佛法要瞭解,定力從那裏發出來呢?那就是我們要看清楚,真正善思善念的話,就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影響。怎麼不受環境影響呢?有不少人學佛,他是「看看現在什麼時代了,還要持那麼多戒?」就拿做善事來講,「現在全世界誰不為自己的私人利益,講究個人的權利,誰肯真正去做善事,人家的錢就怕不到我們這裏來,我們求都求不到,還拿很多錢去幫助人家,做很多善事?」這我們一概不管,不管世間人心惡化到什麼程度,也不管人家修持怎麼修法,是純粹修也好,不純粹修也好,一切不管,我們是依法不依人,佛法這麼說,就照著這麼做。為什麼?學佛了生死是為自己了生死,成佛也是為自己成佛;至於做善事、受戒、發菩提心、因果等等,不管人家看得見看不見,自己明瞭做得不如法、違背了,自己趕快要懺悔;自己做得好,人家不知道,我們照樣做,不必讓人家知道。為什麼呢?這都是修本性,讓本性開發出來,與人無關,瞭解這一層,我們就不會說:「現在環境這麼不好,我們還學什麼佛?」自己退心了,退心是自己吃虧。不管人家如何,我們自己照樣往前修,往前研究,這個就叫做「諦聽諦聽,善思善念」。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,該怎麼修,就怎麼修,這就是「善」。能夠這樣做,不受時代的影響,不受別人做得不如法的人為影響,我們就有相當的定力了。我們聞也好,思也好,修(念)也好,就會有些小小的工夫顯出來,智慧就有了。


下面佛就講:「如來今者,為未來世一切眾生,為煩惱賊之所害者,說清淨業。」釋迦牟尼佛太慈悲了!本來這個法,是韋提希夫人請求佛來講:怎麼樣才能夠到極樂世界去?佛雖然是針對韋提希夫人請求的—對她講,但是佛在這個時候就說了:「如來」(就是指他自己)現在不但是為韋提希夫人講,也是替未來世—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,一直到現在(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),為一切眾生—所有眾生都包括在內。


(15B)


我們現在是在台灣的台中講這部經,佛多慈悲啊!在他心裡絕不是只想到為我們台中這個道場講,是包羅所有的眾生,台灣的、中國大陸的、全球各國人士都在佛的心中,這才是一切眾生。不但是人類眾生,畜類眾生,如果牠懂得的話,能夠聞得念佛法門,當下也可以往生,所以佛的慈悲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。


「為未來世一切眾生」,現在眾生的情形,佛早就料到了!我們現在看看,現在的眾生是怎麼樣的呢?「為煩惱賊之所害者」,我們想想看,現在的所有人類眾生,那一個眾生不是被煩惱所陷害?煩惱為什麼叫賊呢?煩惱就跟賊寇一樣,賊寇專門搶奪人家的東西,不讓他搶,他就把被搶的人殺掉,賊寇就是那樣。現在很多強盜搶錢又殺人,小偷到家裡偷東西,被主人發現了,原來是小偷,一發現了就變成強盜,搞得不好就把主人殺了,你想想在這個時代,賊就是這樣,煩惱就跟賊一樣的來害我們。一般人有錢財被賊來搶來偷,這是外來的。在這裏,「賊」是一個比喻,它來搶、來偷、來傷害我們的是什麼呢?我們眾生除了生命以外,更可貴的是「慧命」,生命是因緣和合的假東西,智慧的慧命才是真我,再講得更深入,我們都有「法身」(法身實際就是「真如本性」),我們眾生最可貴的就是真我—法身慧命,慧命的智慧就是從法身裡面發出來的作用,「法身是體,慧命是作用」,這個體、這個用才是真我。


煩惱細講很多,簡單地說是貪瞋痴。貪是貪求一切東西;瞋恨,貪求不到就發脾氣起瞋恨心;痴就是愚痴,不瞭解自己,不瞭解真我,只執著假我,任何世間的事情和道理都不明瞭,這叫貪瞋痴。其他還有很多,先就講這三點吧!想想看!這些都是煩惱。有了這些煩惱,任何一個煩惱起來的時候,把我們的慧命、法身統統都遮蔽起來了,使它發不出作用。一般人講慧就是智慧,人好求利益、貪種種名利,便利令智昏—一個人貪利貪得多,就使他的智慧昏昏沉沉地出不來,發揮不了作用,這叫利令智昏。由此可以知道,一沾上貪瞋痴等這些煩惱,我們那有智慧啊?沒有智慧,慧命到那裏去了?慧命隱藏起來,不發生作用了。所以在六道之內,來來回回,那裏死這裏生,這裏死那裏生;不在人間就到三途,不是畜生就是地獄,長期地這樣受苦。就是在人間,人間也沒有什麼好受的!


想想看這個時代,無一是樂的事情。就算有些錢,在台灣,自己有了車子,全家開部小車子到風景區去登山遊樂,一場大雨,車子到那地方,山整個崩下來,就把整部車子埋葬起來,樂極生悲!這是我們世間的情況;何況還有些人沒有車子,沒有這份悠閒的生活,還要成天在外面為生活辛苦、忙碌。所以想想看,在六道當中除了天道之外,人道已算不錯的,還有這麼多的痛苦!想想看這六道不出去怎麼得了啊!出不了六道,生死不能了,就是被煩惱把我們障礙住了,煩惱就好像賊寇一樣,把我們的慧命遮起來,把我們的法身遮住了,讓它起不了作用,這就像賊一樣,把我們的財產掠奪去了。因此,「為煩惱賊之所害者」,看看現在世界上,普通人不必說,全球的教育家,都是教人家貪求自己的名,貪求自己的權利—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教人貪名圖利,想想看,貪到極處,都是讓煩惱賊遮蔽,失去自己的慧命,失去自己的法身,永久在六道內來來回回,像現在的情況,這一生完了之後,還想要到人間來?人間雖然不好,下輩子想再到人間來,也不可靠,到三途裏倒是保險了。


剛才所舉的例子:開車到風景區去。這是事實,大家看電視就知道,這一次颱風,南橫公路上發生山崩,好幾輛車子被埋在裏面,多麼悽慘!非常可悲!在這之前,澎湖發生海難,多少人在海上淹死!這都本來是快樂的事情,樂的事情就想不到會發生悲慘的事情。舉這個例子,是說明我們在人世間沒有真正樂的事情,讓我們瞭解一下,這種情形愈是到後來,我們眾生受煩惱賊的害愈深沉、障礙愈重。為什麼呢?時代愈到後來,一般人的心理愈惡化,這是惡性循環。邪知邪見特別多,發表邪知邪說的人,教所有的人都學著往名利上去爭取,愈往名利上爭取,煩惱就愈重;煩惱愈重時,障礙也就愈重,愈看不清自己,執著假我,真我就看不見了。所以我們現在一般人被煩惱賊害得可說是非常嚴重,嚴重到什麼程度呢?世間人不必說,佛門學佛的人,往往一看時代跟社會的狀況,佛也學不下去了,跟著社會風氣學。因此釋迦牟尼佛說:「為未來世」,未來世這三個字非常重要,從世尊說法那時起,一直貫穿到現在。祖師的註解註得太好了!釋迦牟尼佛早就看得清清楚楚,我們現代人就是受了這個害處,他說的上面這三種淨業,就是為我們說的。


這一句這麼長,釋迦牟尼佛說,如來現在為了未來世一切眾生(就是為煩惱賊所害的一切眾生,我們現在看得清清楚楚的,就是包括我們自己在內,都為煩惱賊所害),對這些眾生來「說清淨業」—就是上面說的三種淨業。祖師註解:從釋迦牟尼佛滅度後,一直到現在、一直到後來,如果佛不說這三種淨業的話,現在人學佛沒有成就。普通法門不修這三種淨業絕對不能成就,那不必說了;淨土宗念佛法門不修這三種淨業,別說《觀經》裡的作觀、修觀,觀固然修不下去,就是持名念佛,也一定念不好。你想想看,我們所做的事情,如果沒有這三種淨業,把我們的心理改變、把我們的行為改變的話,我們成天在外面做貪名圖利損人利己的事情,回家來念佛(念阿隬陀佛),今天念佛念好了,我心裏平安了,今天的罪過也沒有了,明天出去再做些惡業,回來再念佛。你想想看!這樣佛念得好嗎?能夠得到一心不亂嗎?所以必得要修三淨業。換句話說,這三種淨業是幫助我們念佛的,有這三種淨業,基礎做好了,佛才能念得好。


下面兩句就是這一段的讚歎—讚歎淨業。「善哉,韋提希,快問此事。」因為韋提希夫人在前面的選擇:釋迦牟尼佛放光,在光裏面顯出了多少好的世界,讓韋提希夫人選,韋提希夫人選中了西方極樂世界;選中之後就願意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然後就請釋迦牟尼佛告訴她怎麼樣去,請釋迦牟尼佛給她說個方法,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先說這三種淨業。因此「善哉,韋提希」,善哉就是讚歎韋提希夫人—妳真是好啊!太好了!「快問此事」,快問的「快」字,意思是問得非常暢快、問得非常好(妳正好問得合乎我的心意,稱快我的心,問到我心裏所想講的話),這是「快哉」。快哉問什麼事情呢?問怎麼樣生到極樂世界,用什麼方法才能去?這一問,問得真好!叫做快哉問。「快問此事」,是讚歎韋提希夫人問得非常好。


下面是結歎的第三部分,也就是講這三種淨業最後一段的讚歎,先把經文念一遍:


阿難,汝當受持,廣為多眾,宣說佛語。如來今者,教韋提希,及未來世一切眾生,觀於西方極樂世界。以佛力故,當得見彼清淨國土。如執明鏡,自見面像。見彼國土極妙樂事,心歡喜故,應時即得無生法忍。


我們先消文,裏面的意思,時間不夠的話,那就到下次再補充。釋迦牟尼佛先叫阿難尊者,「阿難,汝當受持」,你應當把這個法門—前面的三淨業,受是接受下來;持呢?一直保持,照這個法門去修,不要放棄了,這叫受持。你自己受持還不算,因為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,佛家這些經典,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都是靠阿難尊者背誦出來,經過大眾證明,然後記載成為文字,這就是佛經,所以佛就告訴他:「你要受持」。「廣為多眾」,普遍地替那麼多的眾生(眾生不只一種、不只一個人,有許許多多的眾生),「宣說佛語」,向他們全部說出佛的言語—就是聖言量。宣說佛語不是那麼簡單,比如我們普通人宣達某一件事情還會宣達錯誤,為什麼呢?因為事情不是他自己的,何況宣說佛語。因為要宣說佛語,所以前面說「汝當受持」,不受持的話,宣說佛語宣說不出來。今日之下有好多人認為把佛經看一看(好多學者們以為自己字認識很多,把經典攤開來看),看了之後,也發表文章,向外宣傳。那種宣傳,跟各位講,不要看他的名氣多大,如果他說的話、他自己行為上沒有修持,是靠不住的,他寫的文章、說的話,不是佛語,是凡夫語。你想想看,阿難尊者是親自跟佛學的,佛還告訴他,只是聽聞還不算,還要受持,受持之後,工夫有了,真正做得到了,對佛語才能真正瞭解,然後記下來才可靠。



◎無生法忍


下面釋迦牟尼佛說,「如來今者」,我現在「教韋提希,及未來世一切眾生」,教他們什麼呢?教他們「觀於西方極樂世界」—就是下面講的十六觀法。觀西方極樂世界不容易觀到,「以佛力故」,以我佛的力量,「當得見彼清淨國土。」仗著我佛的力量,應當可以見到那個西方極樂世界。「如執明鏡」,說個比喻,就如同一個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臉,如拿把鏡子,「自見面像」,就可以見到自己的面像。「見彼國土極妙樂事」,只要一見到極樂世界最極妙的樂事,「心歡喜故」,心裏就發生歡喜,「應時即得無生法忍。」心一歡喜就得到無生法忍。裏面的意思下一次再說,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