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麗淑整理 八十八年五月二十日
(17A)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,請翻開經本第六頁,從後面數第二行開始。經文先念一遍:
佛告韋提希:汝是凡夫,心想羸劣,未得天眼,不能遠觀。諸佛如來,有異方便,令汝得見。時韋提希白佛言:世尊,如我今者,以佛力故,見彼國土。若佛滅後,諸眾生等,濁惡不善,五苦所逼,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?
這兩小段,就是正式講到十六觀的文了。前面講「即得無生法忍」,是把上面講的三種淨業結束。三種淨業非常重要,要修十六觀必須具備這三種淨業,故三種淨業講完後,接著才講十六觀。
在正式講十六觀之前,「佛告韋提希」,釋迦牟尼佛就先告訴韋提希夫人:「汝是凡夫」,妳是凡夫眾生,「心想羸劣」,心理、思想很羸、很劣(羸是一種形容詞,用在這裡是表示一個人的心眼看得不廣;劣是不但不廣,心裡的雜念、妄念很多,雜念、妄念有善、有惡等等),「未得天眼」,還沒有得到天眼,「不能遠觀」,沒有辦法看得很遠很遠。
前面韋提希夫人請求佛—要觀西方極樂世界,佛答應要告訴她方法,這裡要讓韋提希夫人瞭解:汝是凡夫,心想羸劣,未得天眼(通),不能遠觀。那怎麼辦呢?「諸佛如來,有異方便,令汝得見。」諸佛,不但釋迦牟尼佛,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、十方世界的諸佛,都有異方便,使妳可以見到極樂世界。
這一小段裡面,有幾個名詞的意思,須再加以說一說。「佛告韋提希:汝是凡夫」,韋提希夫人實際上不是普通人。為什麼佛說是凡夫呢?這十六觀的法門都是適合凡夫修持的,若韋提希夫人是大菩薩再來的話,我們修行的人就感覺到,只有地位高的菩薩才能修,普通人則沒辦法了。因為這個關係,佛告訴韋提希夫人:「汝是凡夫」,韋提希夫人是凡夫,都能修得成功,韋提希夫人以後,一直到現在所有的凡夫,都能照著這樣修,只要學的得法,都能成功,這是講凡夫的原因。
再說到「心想羸劣」,凡是凡夫,心量都是很狹劣、不會很廣大的,凡夫只看到我們所在的地球而已,地球以外的事,藉著科學的發明,有火箭可以登陸月球,這是最近的事情。在這之前,一般人對地球以外—天上的星辰,都是可望而不可及。一直到現在,還有些學佛的人,認為只有我們人世間才可靠,學佛要把握人世間,在這個世間學才實際,往生到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,在他們的想法裡(他們表面上不好意思講,同樣是學佛的嘛!),實際上對於我們這個世界以外的不瞭解,提不起信心、願力,所以才勸人家學人間淨土,要發願到彌勒內院去。別說凡夫,就連普通的小乘,所見的也是這個世界之內,見的也不廣,何況是普通凡夫?因此普通凡夫所想所見的都很羸劣,不會很廣,這一點我們要瞭解。別人都這樣,那我們怎麼樣?我們也是凡夫,凡夫心理也是這樣,不過我們學淨土宗,大家都有信心、願力。佛家講因果很重要,我們的信心、願力,絕不是這一生聽到這個特別法門,才發起的,一定是在過去世多生以前就慢慢地習染,聽到這法門,種下了種子,現在起了現行,一般講的善根,這就是善根。我們一方面瞭解我們自己是凡夫,一方面要瞭解能夠相信淨土宗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與一般人的心理執著不同,我們也感覺很欣慰,果真我們照佛經這麼修,一定會有成就的。講到這兩句經文的時候,我們應該有這個認識。
「未得天眼」(天眼是天眼通),「不能遠觀」,得天眼就可以遠觀,就能夠看到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。這裡有個問題需要解釋一下:在小《彌陀經》裡,有尊者阿樓馱,得了天眼最勝—得了半頭天眼,但還沒辦法直接看到極樂世界,只能看到我們這個世界和天上的情形而已;而這經文裡的天眼就能遠觀嗎?祖師的注解是天眼通有境界的不同。小乘證到阿羅漢果,有阿羅漢的天眼通。菩薩有菩薩的天眼通,菩薩有分真菩薩(就是分證菩薩),就別教菩薩而言,已登了初地;初地菩薩證一分法身,破一品無明,才得到天眼;圓教菩薩也有分證即,到了初住,才有這個境界,開始破無明。這種菩薩的天眼通跟二乘的天眼通不同,所以大菩薩開始破了無明,得了天眼就能遠觀,就可以遠觀娑婆世界以外的各個大千世界。經文「未得天眼」,是指未得大菩薩的天眼,所以「不能遠觀」。
「諸佛如來,有異方便,令汝得見。」凡夫不能遠觀,若要看到極樂世界,佛「有異方便」。所謂「異方便」,就是奇異得讓一般人想像不到的特別方便。何謂方便?「方」是一種工具,如坐船,船是一種工具,乘著船就可以渡過河去,非常便利。佛有怎麼樣的異方便呢?異方便有二,一種是佛所說的十六種觀法,按照佛所說的觀法修成功可以見到。怎麼見法呢?並不是修了十六觀,馬上用肉眼可看到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,肉眼還是不行的,要用心眼。換句話說,十六觀修成就了,開了大智慧,整個心就明瞭。心一開朗的時候,要看什麼都可以看到,智慧眼一開,別說西方極樂世界,那一個世界都可以看到。佛是用這個異方便。十六觀為什麼是異方便?十六觀用的觀法和其他普通法門都不相同。如天台宗修的止觀法門(純正地用天台宗止觀來修止觀),是用自己的力量入定、修定功。而這部經是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,用天台宗教觀的方法、學理來注解,但是注解是用他的方法來注解,注的是經,講經的人要瞭解—以經為主(他是說明經),這部經是講十六觀—以十六種境界做對象,能觀的心是能觀,這是與一般普通法門不同的地方。不但是止觀,其他的普通法門,如唯識、禪宗都各有不同,這是一種異方便。
另外一種異方便,是佛用他的神通力量。我們是凡夫,用肉眼看不見,觀修成功才可以;佛則完全用他的神通力量,再遠也把那個世界照過來,在我們眼前就可以看得見。這就是前面所講的佛先放光,光如探照燈一樣,照過之後,然後把十方所有最好的世界收過來,如照相的相片一樣,不但韋提希夫人,連其他的凡夫也都看得見。如我們用肉眼,在這裡不能看到阿里山,用心裡想可以想像,用肉眼如何看?在阿里山照個相片,拿相片來看就看到了。所以,第二種異方便是佛用神通力量,把遙遠的世界形狀收過來,讓我們凡夫用肉眼可以看得見。有這兩種異方便。
「令汝得見」,汝指韋提希夫人。韋提希夫人在前面已經看到釋迦牟尼佛把極樂世界收過來;佛再告訴她只要修觀成功,馬上就可以看見,仗著佛的二種異方便,將來都可以看得見。
韋提希夫人聽佛這麼告訴她後,下面「時韋提希白佛言」,這時她就稟告佛說:「世尊」,是佛十種號之一,「如我今者」,像我今天這樣,「以佛力故,見彼國土」,因為仗著佛的神通力量,見到極樂世界的國土(釋迦牟尼佛頭頂上金臺的光顯現的極樂世界,她今天看見了),可是「若佛滅後」,假若佛滅度之後,不住在世上,「諸眾生等」,指很多凡夫眾生們,「濁惡不善」都是在五濁惡世,沒有善,「五苦所逼」為五種大苦所逼,「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?」以這種情況,佛不住在這世間,他們怎麼能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?這是韋提希夫人除了慶幸自己仗佛力量,見到了極樂世界,但將來那些眾生怎麼辦呢?由此可見韋提希夫人是學大乘,發菩薩心,不專為自己,還想到佛滅度後所有的眾生將來怎麼辦,所以再問佛。
「佛滅後」,滅—滅度。其實佛已成了佛,可以在世間要住多久就住多久,自由自在地住下去,但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,他想:若永久住在這世間,眾生反而沒有佛住世八十年好,佛只住世八十年,表示與人類眾生一般的年齡差不多,表示一切世間萬法(人的壽命也在萬法之內)無常,教人警惕。不修道不必說,迷迷糊糊,既是學佛,就要警覺到人命無常,連佛也不能長久住在世間。佛是要眾生警覺,無論在什麼年齡都要提起道心,以了生死為最重要,要擺在心裡面,所以佛住世八十年就滅度。
韋提希夫人講,佛也有滅的時候,「諸眾生等」,佛滅後—不住世間以後,諸凡夫眾生,從佛滅後到現在末法時代的眾生都包括在內,這些眾生「濁惡不善」,所謂濁惡不善,濁是五濁—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,一到五濁時代,眾生就惡了,各種惡業就從心裡表現出來,這種濁惡不善,從佛住世那時候就有,一直到現在,愈到後來,諸惡愈加嚴重,我們現在更不必說了。學佛的人把五濁對照一下,現在這個世間的五濁和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五濁一比,相差又是天淵之別,現在這樣,將來還不如現在,這個我們應該要警惕的。
濁惡不善的名詞我們都知道,我們學佛要了生死,一定要從個人內心轉,世間環境不好,都是由眾生心理造成就的。就拿五濁中的「見濁」來講,見是見解,所謂見濁,從釋迦牟尼佛時代一直到現在,
(17B)
眾生的見解,是只看別人不看自己,自己有很多惡業,行為也好、心理也好,想的、做出來的事都是罪惡的,他自己都看不出來,總覺自己最好;心裡所想的,甚至表現出來的事情,在別人看來是一身罪惡,他自己以為一身都是好事情;相反的,他看見別人不好(在他看來當然是不好),若別人有一點好事情,在他看來也沒什麼了不起,這叫「見濁」。這種見濁在現在的社會非常普遍,最顯著的現象,那裡發生了殺人放火的事情、發生災難,死了多少人!傷了多少人!死了一個人,覺得是小事;死得愈多,看起來愈刺激;報上登表揚慈善團體、善人、好人好事等,大概沒什麼興趣看。這就說明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向著罪惡,好事情看不見,人家的好看不見,自己對於善事也沒興趣,這都是見濁,凡夫眾生都是這樣的心理。想想看,這世界好到那裡去?不可能好的。所以我們老師在世的時候,教我們「學佛要念佛,念佛要改心」,心不改,念佛是不會有感應的,不會念到一心不亂的,所以改心特別重要。
再講「煩惱濁」。煩惱,我們在這世間的凡夫眾生,眼看見各種顏色,就貪求顏色;耳聽的聲音、舌嚐的味道乃至意根等,六根所對的六塵,處處都要貪求,貪心害死人!在過去中國文化,無論孔夫子學說(儒家思想)、道家思想、墨家思想,都是教人去貪欲。老子也講「去子之驕氣與多欲」,把貪欲去掉,「懲忿窒欲」,教人不要發脾氣,不要有種種欲望,中國古代聖人賢人都這麼講。為什麼?聖賢看出人都有惡習氣,所以鼓勵人要慢慢改,把它壓制,不要表現出來。而現在呢?現在是中國文化不要了,教育界如此,一般人更不必說,講的、崇拜的,都是儘量地消費,各人的欲望儘量地發展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儘量地求其滿足,這是現代的風氣。古代聖賢所講的、古人所受的教育,慢慢改(欲)都感覺很難了,而現在時代的風氣是更火上加油。人的惡習氣既是那麼重,再加上邪知邪見的學說提倡、鼓勵,所以造成現在這個世界大亂。這個不必細講了。
我們看看國內國外的社會風氣,一般人的行為,不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嗎?以目前的現象、行為,加上邪知邪見的學說不斷地鼓動一般人的心理繼續發展,想想看,這個世界再住下去有什麼好啊?在下一生不墮落三途,再到人間來,現在這個人間的家庭慢慢不能保持一團和氣—夫婦和諧的家庭沒有了,電視上天天在提倡夫妻各自獨立,不是為了下一代,是為了自己。在這種家庭之內的小孩子,將來有夠受的,所以下一輩子再到人間來,要找誰當父母?真是難題了!遇到電視裡提倡的父母,還沒有出生就是痛苦了,出生之後,男女各人管各人的,在這種家庭的子女,想想看,那是多麼的痛苦啊!
這樣說起來,我們修淨土宗,不要聽外行人的話:「要在人間建設淨土,不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。」那是不明瞭世間情況,所以一定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世界實在是像《法華經》所講的: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」,如一個大房子火燒起來了,不出去的話,即使不被燒死也會被煙嗆死,實在是住不下去。經文早就講「濁惡不善」,在五濁惡世,十惡不善—十種惡業,一天一天地都表現出來了,愈到後來愈惡化。
「五苦所逼」,被五種大苦來逼迫。五苦有幾種講法,但不論那一種講法都是苦的。有一種講法是智者大師講的:五道—天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(阿修羅道是分屬在各道中),五道流轉之痛苦名為五苦,這是一種講法。再者根據善導大師的註解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為五種大苦。又另有一種講法是:生老病死併成一大苦,另加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苦,共五苦。不論那一種講法,五種大苦是一個事實,任何一個凡夫眾生,你在世間地位再高、做的官再大、錢財再多,也免不了這五種大苦。生老病死不必說,任何人都有;愛別離苦誰免得了?亂世不但是現在有,古時候就有,只要有戰爭、有亂子就有,唐朝大詩人,白居易的詩就寫著:「骨肉流離道路中,……一夜鄉心五處同。」弟兄分散在各處,彼此何嘗不想見面?但辦不到啊!就看現代,中國有、外國也有,拿中國來講,兩岸現在是接觸了,在沒有接觸之前,兩岸分隔,大陸來的人不能回去,從台灣到大陸當兵的人不能回來,分別幾十年未能見面,彼此思念,見了面之後,人不能永久年輕—從小思念到老,老一輩想兒女,思念到死為止。這種痛苦比死還苦,愛別離那一個免得了?五苦所逼,愈到後來愈厲害,一場戰爭下來,死了多少人?每死一個人,他的親戚及家人有多少人在那裡愛別離—生離死別。而現在有人吃飽了沒事做,儘量想辦法擴張自己的權利,置老百姓的生死不顧,也不怕挑起戰爭,還是儘量爭取自己的政權、權力,這些人都是五濁惡世中特別惡劣的眾生,他這麼做,結果造成共業共受—惡業造成,大家共同來受。五苦所逼,這個情況不好,將來愈到後來愈不好。
「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?」像這些情況—凡夫眾生心理有種種障礙,再加上惡劣的環境,怎麼見得到極樂世界?這可以說是韋提希夫人為我們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請命的,請釋迦牟尼佛說出一個好辦法,讓我們能見到極樂世界,往生到那裡去。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答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,說個方法出來。在講經文之前,請諸位先看講表。
二、辨妙觀
◎十六觀
妙觀就是十六觀,每一觀都是妙觀,分成三大類,第一類為六種觀,是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、依果。一、日觀(觀太陽),二、水觀,三、地觀,四、樹觀,五、池觀,六、總觀,這六種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的果|依果。
第二類有七種觀,是觀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。七、華座觀(觀佛菩薩的座位),八、佛菩薩像觀,九、佛身觀,十、觀音觀,十一、勢至觀(觀大勢至菩薩),十二、普往生觀(從十方世界普遍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一般人),十三、雜明佛菩薩觀(觀察一般的佛菩薩),這七種講的都是極樂世界的佛、眾生,都是正報。
第三類三種觀,是三輩九品觀。十四、上品生觀—上品分上上、上中、上下三種。十五、中品生觀—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。十六、下品生觀—下上、下中、下下。後面的三觀,從十四開始,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是三輩九品。
瞭解這十六觀的三大類,我們知道,從依報到正報,正式作觀當然不容易,要用一定的方法,後面會講到。而第十六觀的下品往生就是持名念佛,持名念佛也包括在十六觀之內,最下品造五逆十惡的眾生,若持念佛名,都可以往生,由此可知持名念佛的好處,惡業那麼重的眾生,作觀沒辦法,但能有善知識教他持名念佛,就可以帶業往生。瞭解前面的觀法、理論之後,你就知道念佛法門高到什麼程度—任何人都能夠持名往生,下品下生五逆十惡的人都可以持名往生,惡業沒有到那種程度,持名念佛更沒有問題了,所以在《十六觀經》,按照這幾個項目,我們也可以瞭解並提起持名念佛的信心。
此表最後面,括弧裡的這行文字,請用筆作記號,將它移至下一行,與「觀」字平行,因它是就十六觀解釋的,不只解釋第三類的三輩九品,還說明前面的依報及正報。請看括弧裡的這行文字—「圓以一心三觀,觀十六境,」智者大師以及《妙宗鈔》,是用圓教來註這部經,圓教是用一心三觀(即前面講的妙觀),來觀十六境,拿十六觀為所觀的境。「境殊理等」,境是各種不同的境,境有不同,但理都是平等。下次開始講日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