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經講記(十一)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(十一)
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年八月二十九日
陳婷蘭整理 八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

(11A)
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,請翻開經本第五頁,第四行開始。經文我先念一遍:


爾時世尊,即便微笑,有五色光,從佛口出,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。爾時大王,雖在幽閉,心眼無障。遙見世尊,頭面作禮。自然增進,成阿那含。


「爾時」,就是承接上一段講的—韋提希夫人請釋迦牟尼佛教她思惟,教她正受的那個時候。「世尊即便微笑」,釋迦牟尼佛就展開微笑,然後就「有五色光,從佛口出」,從佛的口裏放出來五色光,「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」,每一道光都照在頻婆娑羅王的頭頂上。「爾時大王,雖在幽閉」,這時候頻婆娑羅王雖然還被關閉在好幾層的房子內,「心眼無障」,他的心眼已沒有障礙,「遙見世尊」,可看到遠處的世尊(當時世尊在韋提希夫人那裏),看見之後,「頭面作禮」,就五體投地向佛頂禮。「自然增進,成阿那含」,他修行的工夫自然增進,就證到小乘第三果—阿那含果。


上回講到釋迦牟尼佛兩眉之間放出金光後,把十方無量諸佛世界都照遍了,之後又將金色光回駐在佛頂上,化為一座像須彌山那麼大的金台,再將十方諸佛最好最淨妙的國土,都在金台上現出來,讓韋提希夫人選擇。現在科學時代研究佛經,比過去好懂得多,類似這種情形在過去就很難懂,現在很平常了。太空裡世界多得很,自從人類科學上了太空,可用衛星將太空中的許多星球拍照出來,讓人觀看太空的景像,由此我們想,凡夫眾生都能辦得到,何況是佛,那是更不得了的!韋提希夫人想去最清淨的業處,佛用眉間光能把十方諸佛淨妙國土都照出來,讓韋提希夫人選擇,結果韋提希夫人認為所有的世界都好,但是她最喜歡的還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選出來之後,要怎樣修才能到那個世界去?所以韋提希夫人請世尊教她怎麼思惟、怎樣正受。思惟是助工夫,正受是正工夫—正助雙修。


◎微笑意


「爾時」就是韋提希夫人選擇了極樂淨土而且又請佛教她正助雙修的方法時。所謂「微笑」就是會心的一笑,世尊一聽之後就微笑了—會心一笑。佛為什麼微笑?因為她選對了,所有好的世界都不選,單選極樂世界,那正合世尊的心意。這個微笑除了承接上文—韋提希夫人選擇極樂世界那一段外,還含有其他意義:一者是這部經開始的時候,因為太子要害父王,準備將他關閉起來活活餓死,這是罪大惡極的事情,然而這罪大惡極的事情也是有因果的(有前因,後果就免不了,因果之事很複雜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並不單純),就世俗的眼光來看,老國王被關起來活活餓死是最不好的下場,可是他卻借這個機會,證到小乘三果,等於已經脫離六道輪迴,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!佛一開始就把這種錯綜複雜的因果看得清清楚楚的,在複雜的因果中,老國王能藉此機會脫離六道輪迴,所以佛微笑;再就韋提希夫人這方面來講,更不得了!因為她有這種遭遇,經她的請求,釋迦牟尼佛才說出這部大法來,也就是這一部《十六觀經》,這不但對韋提希夫人,就是對後代眾生來講,都是了不起的大因緣,所以佛也是為此而發出微笑。


微笑之後,接著從佛的口裏放出「五色光」,為什麼從口裏放出五色光?微笑跟光請各位看講表,微笑的意思剛才已大概介紹過,再看表就更清楚了。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微笑呢?一、稱釋尊悲心: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到世間來,為的是要度化眾生,眾生在六道之中,來來回回生死不斷,沒有佛來度化,永遠也難以出離苦海,所以佛藉這個因緣,一方面把老國王度出六道,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這個法門講給韋提希夫人聽,教她照這個法門修,這是最合乎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心,「稱」,就是完全符合釋尊大悲的心;二、合彌陀本願: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多得很,為什麼韋提希夫人會選西方極樂世界呢?(這是大乘根機的韋提希夫人了不起的地方!)因為阿彌陀佛因地時(在世自在王佛的時代),發了四十八大願,然後成就了莊嚴的極樂世界,現在韋提希夫人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但合乎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悲心,也合乎阿彌陀佛的本願;三、開淨土法門:我們知道淨土宗主要有三部經,其中道理講得最深,也最圓滿的就是這部經,也可以說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末法時代,淨土宗一直能被廣泛地宏揚,不受到別的宗派的影響,這部經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藉著韋提希夫人的請求,釋迦牟尼佛傳授她修行的方法,而開了淨土法門;四、度將來多眾:淨土法門一開,不但當時度了韋提希夫人,讓她求生到極樂世界去,直到後代很多眾生也都因這個法門而得到度化,尤其是現在,如果不修這個法門,要想在這一生就能脫離六道輪迴,有誰能辦得到啊?要想當生成就,只有這個法門才能辦得到;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微笑就包含這麼多意思在內。


◎佛光益眾


佛身上常有光,但放光一定是有益於眾生的,佛的身體各部分都可放光,前面那一段,對韋提希夫人放眉間光,現在這一段則是從口裏放五色光,兩者都代表有一定的意義。請各位看「佛光益眾」這個表,佛放光能利益那些眾生呢?這要看光從佛身體那個部位放出,譬如:佛在腳下放光,能度化地獄的眾生;佛在兩膝之間放光,對畜生道眾生有好處;佛從肚臍之中放出光明,就對阿修羅道的眾生有利益;佛從心胸這部分放光,則對人道眾生有益處;至於後面兩種就是經文上所說的,五色光從口中放出,為度化二乘(小乘、中乘),佛於口中放光對他們說法,使他們得利益;而佛於眉間放光則是對大乘根器的眾生,使他們得到法益。


看前後這兩段經文,不難明白,佛放眉間光是要講大乘佛法時才有的,佛講《法華經》也放眉間光,講這部經是針對韋提希夫人講的,但因韋提希夫人是這部經的發起人,也是當機眾,所以佛對她放眉間光。為什麼佛放眉間光是表示要講大乘佛法?根據祖師的註解,它是一種表法,人的眉毛各居一邊,在兩眉之間代表中道,佛的三十二相之一—白毫,就在兩眉之間放光,白毫光表中道之光。這部經是純粹的大法,講大乘經典,像《法華經》及這部經,佛對當機眾都放眉間光。


佛對頻婆娑羅王放的光則是從口裏放出的,老國王的根機沒有他的夫人那麼大,他是小乘根機,所以佛從口中放光照他的頭頂,照過之後,當下他就證到第三果阿那含,算是出了六道。佛從口中放出的是五色光,出六道怎麼出呢?《心經》裏講五蘊皆空,要把五蘊觀空才能脫離六道,佛口裏放出五色光,就讓頻婆娑羅王瞭解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都是虛假的,放棄五蘊後才能見到真正的真我,才能證果,所以放五色光有這個意思。


瞭解道理後,再看經文:「爾時大王,雖在幽閉,心眼無障」。「爾時」是佛光照過來,照在老國王頭頂的那個時候,「大王雖在幽閉」,老國王雖然被關閉在一重一重的房子內(一層一層的牆壁阻隔,一般人到不了那個地方),可是他「心眼無障」,肉眼是被障住了,看不到,可是他已開了心眼。什麼叫做心眼?在佛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法眼淨,就是藉著法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的(不依肉眼,亦不依天眼,係藉禪定之力可遠見障外之色,照了諸法)。佛的光一照過來,一方面佛光的力量,另方面他自己心眼沒有障礙了。為什麼心眼沒障礙呢?這要看前面經文,老國王請求佛派目犍連尊者為他授八關齋戒,


(11B)


佛除照他的意思派目犍連尊者為他授八關齋戒,又加派大弟子富樓那尊者一齊去替他說法,連續了二十一天。八關齋戒受一天的功德,就已經很大了,何況連續受二十一天,又加上像富樓那尊者那樣會說法的大弟子,天天跟他說法,一方面持戒,一方面聽佛法,你想想看,這可不是普通的情況。我們一般人受戒也好、聞法也好,心裏覺得沒有什麼,我們要瞭解老國王在那個時候被兒子關起來,什麼時候死,自己不知道,他是受了那種打擊。學佛要放下,像我們念佛,要放下萬緣,佛才念得好,可是要放下萬緣不容易,而老國王在那情況下真能夠放下萬緣了,因為不放下不行,眼看就要死了,還能不放下嗎?所以他能澈底放下,一方面澈底放下,再方面又受戒、又聽法,這裡經文說得簡單,祖師註解就註出來:在這個時候他必然已經證到初果、二果。初果是見惑完全斷除。他為什麼能夠證初果斷見惑呢?在那種情況之下他才完全能夠覺悟—覺悟身體不屬於自己的、不是真實的,被關起來不得自由,眼看就快要死了,這身體還算是真實的嗎?既然不是真實的,不能執著,身見我執非放下不可。我們普通人不容易放下,就是因為沒經歷那種遭遇,老國王有那種遭遇,很快就能夠放下,證了初果、接著證二果,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心眼無障(已證初果、二果),再加上佛光的加被,所以他能夠「遙見世尊」。


我們念佛有沒有佛光加被呢?我們念佛,不僅阿彌陀佛的佛光就在我們身上,甚至十方世界恆河沙數的佛光都在護念我們,只因為我們有障礙,自己看不見,雖是看不見,但是佛光還是在照我們,我們應該有這種信念。頻婆娑羅王這個時候已證到初果、二果,所以他心眼無障,沒有障礙,能「遙見世尊」,不但見到佛的光,也順著佛光遠遠地看見世尊在韋提希夫人被關的牢房裏說法,這一段包含很重要的意義在裡面。


◎小乘四果


老國王見到世尊,就順著光「頭面作禮」,就向釋迦牟尼佛頂禮,「自然增進」,前面講他已證到初果、二果,這時借佛光加被,他一頂禮,工夫自然增進,「成阿那含」—證了三果,成了阿那含就出了六道。怎麼成了阿那含就出了六道呢?請各位看表,表上寫著小乘四果,小乘與大乘是不同的,大乘重在度化眾生,不求自己先了生死。小乘則重在先自求了生死,要了生死須一步一步的,第一步就是證得初果。初果,印度文名須陀洹,中文譯為「預流」,就是參與、加入聖人流類的意思。他憑什麼證初果—預流呢?因為他把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的見惑八十八品斷掉,也就是普通講的八十八使。


所謂八十八使,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身見,每個人把自己的身體當做真實的,其實身體是因緣和合、五蘊和合的假東西,可是任何人都看不透,把它當作真實,而對它生起執著。愈執著就有愈多的苦惱,佛法說:「身為苦本」,執著身體就是痛苦的根本,其餘如:毀謗因果等種種邪知邪見,都是見惑—屬於知見上的迷惑顛倒,共有八十八使。使是什麼呢?是一種力量,能夠使你不由自主聽從它的指使,我們任何一個凡夫都被見惑八十八種力量所指揮、驅使,實在是不自由。現在一般人動不動講民主自由,其實並不懂得自由的真正意義,真正的自由是要把八十八使去掉,能不被那些力量所驅使,才算是真正得到自由。八十八使頓斷:只要明瞭這道理,把這道理看通了,三界八十八使一下就斷掉,叫頓斷。頓斷三界見惑,就證初果了,那就真的是加入了聖人之流,也就是所謂的預流。一般來說,修小乘要脫離六道輪迴,還要經過天上人間七番生死,這七番生死怎麼算呢?並非現在七番生死,證到初果以後,又經過七番生死,因為初果只是頓斷見惑,還有思惑未斷。


思惑以三界來算,一共三界九地,分九層境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一共有八十一品思惑。欲界有九品思惑,先斷六品思惑就證二果,二果印度文叫斯陀含,中文意思是「一來」,所謂一來,指還要到人間來一趟,因為欲界九品思惑斷六品後,還有三品未斷,所以還要潤一生。我們為什麼有生死?死了又生,生了又死呢?轉生就是有思惑潤生的關係而讓我們生死不斷,因為還有欲界三品思惑未斷,所以還要到人間來一趟,名叫一來,這是證得二果。


思惑為什麼這樣難斷呢?思惑完全講修持上的工夫,講理論,或許一講就能夠明瞭,可是要事實上辦得到,從行為上改正過來,那就不容易了。思惑去除,就是在行為都能做到端正,所以思惑也叫修惑。前面所述是證到二果,證到二果後還得繼續修,欲界有九品思惑,證二果已斷六品思惑,還剩三品思惑,把最後三品斷盡之後就證了三果,三果印度文稱阿那含,中文的意思是「不還」,就是不再來到欲界天來,生到色界天第四禪天。我們知道色界天有四層境界(初禪天、二禪天、三禪天、四禪天),證到三果以上的小乘人,就居住在第四禪天的五淨居天(阿那含住在那裡),繼續修,直至證到第四果。


思惑共有八十一品,怎麼算法呢?分三界九地,欲界算是一地—五趣雜居地;色界有四禪天—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共有四地;無色界有四種大定,也有四地。色界、無色界共有八地,加入欲界一地共有九地,每一地要斷九品,所謂九品分上、中、下—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。欲界斷完九品後,還有色界、無色界,上面八地,還有七十二品,換句話說,證到阿那含果,還要在五淨居天繼續修,直至斷盡七十二品思惑,才能證得阿羅漢。阿羅漢中文的意思是殺賊、應供、無生,這個涵意過去在講《阿彌陀經》時已經講過了,這裡就不再細講。換句話說,斷盡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,則整個八十一品思惑,全都斷乾淨,就證了小乘最高的第四果,成了阿羅漢。


我們瞭解老國王一見到佛光後,向佛頂禮,然後工夫一下子往前增進許多,當下證了三果。剛才看了表就知道,他已不用再到欲界受生,而生到第四禪天去,到了四禪天就穩妥了,絕對不會退轉,也就是說到第四禪天證了第三果,一定能夠證第四果,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不再有生死輪轉了。根據《涅槃經》講,頻婆娑羅王證了第三果之後,過了七天就死了,你想想看,原來有韋提希夫人每天送吃的東西給他,所以他的身體還可以維持,事後給太子一發現,太子轉而起意要殺韋提希夫人,經兩位大臣勸告後,雖沒有殺,但卻把她關起來,夫人被關起來後,就沒有人再送東西給老國王吃,所以證三果後,到了第七天他的身體就死了。依世俗人的眼光來看,老國王是餓死的,他雖然是死了,卻證三果脫離六道。這個帳如何算?是熱熱鬧鬧地死後,再到六道流轉好呢?還是餓死卻生居第四禪天證阿羅漢果好呢?那當然應該像老國王一樣,受短暫痛苦,把無始以來在六道裡生死流轉的大問題一下子都解決,這是最了不起的事。


還有一點須要說一說,前面經文講,韋提希夫人請佛教她思惟、教她正受,為什麼佛沒有馬上教她,要插上這一段呢?學大法,無論是思惟也好、正受也好,一定要專心一致來修,不能分心,一分心就不能成功,所以佛要使韋提希夫人能夠專心受持,必得要把老國王的問題先解決,這問題若不解決,她必然修不下去,因為她心裏一定想老國王還關在那裏,現在她也被關,沒辦法送東西給他吃,不曉得情況怎麼樣了?心裏會老是掛念著。佛一放光讓韋提希夫人看,老國王已證到三果,生死大事已了,再過七天就會死,死了之後,整個問題就解決了,讓韋提希夫人把這件事了了之後,她可以絲毫不分心,才有辦法修成十六妙觀。把這一段講完後,下面就正式跟韋提希夫人講思惟、正受的方法,這點是本段經文的主旨,可看一看祖師的註解,經文若不經祖師註解,不僅我們看不懂,就是文學再好的大文豪也看不出來。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