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清溪整理 八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
(13A)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,請翻開經本第五頁,倒數第二行下面開始。經文我先念一遍:
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。一者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二者,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三者,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如此三事,名為淨業。
剛才念的這一段,是接續上週講的「得生西方極樂國土」,上一週講的大意是:釋迦牟尼佛告訴韋提希夫人,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距離並不遠,既是不遠,就要好好地專心一致地觀察阿彌陀佛的國土,以及國土裏的阿彌陀佛、大菩薩等淨業修成功的人;佛要為她說很多譬喻,讓她瞭解,同時也使未來世(就是韋提希夫人之後,一直到現在甚至將來)想要修淨業的人(就是修淨土的人),能夠生到西方極樂國土去。上回講到這裡。
今天接著繼續講,在這裏還要跟各位先說明,過去雪公老師一開始在台中講經的時候,教我們的就是純粹的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,幾十年來,一直就是講這個法門,雖然他老人家講了很多不同的大乘經典,但修的法門只有這一個。他老人家到西方去以後,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,各種思想都有,最普遍的是說:「你們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?就在我們這個世界修人間淨土多好呢!何必跑到十萬億佛土以外的西方淨土去?」這種講法,現在非常普遍。老師在世的時候,我們跟著老師學,有老師在指導我們,我們不用怕;現在可要當心了!這些話不但在其他地方講,他們甚至也逐漸到台中來散佈這種思想,我們要特別注意。
所謂人間淨土,不是我們凡夫夠資格講的,釋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在五濁惡世成佛,又在這世間度眾生,唯有他老人家能辦得到。這娑婆世界在我們看來是五濁惡世,但在釋迦牟尼佛看來是淨土,他老人家在《阿彌陀經》裏講得很清楚,這兩件事在他看起來都是「甚難」;釋迦牟尼佛都認為甚難,我們凡夫只是說說大話而已,別說成佛,在這一生要了六道輪迴都辦不到,何況建立人間淨土!我們瞭解這一層。說那些話的人,不管是什麼情況,我們不管他,我們修我們的,我們一定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這個世間殺父殺母的(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開始,就示範給我們看),徒弟學得差不多了,也要殺老師;釋迦牟尼佛是已經成了佛的人,提婆達多這種惡徒弟要殺害他,這都是做個樣子給我們看的。果然,到現在末法時代,這種情形非常普遍—殺父的有,殺母的也有,殺老師的多得很。你想想看!這個世間還能住下去嗎?住在這世間自己的生死都沒辦法,還能夠把這世間轉變成一個淨土?誰能辦得到?辦不到的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信念,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用功,要具備很多因緣,在《阿彌陀經》裏面講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要有很多善根及福德因緣才可以往生。
下面講「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」,要想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首先應當修三種福。為什麼呢?福非常重要,佛經裡講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得一個人身不容易的,得人身之後,想聞到佛法,更不容易!現在全世界人口有幾十億,學佛的人有多少呢?不成比例,少之又少。就拿台灣來講,二千多萬人,學佛的人有多少呢?就算拿學佛的人來算,學淨土宗的人又有多少呢?實實在在地講,在末法時代不學淨土宗,要想當生能夠解決生死問題是辦不到的。其實能修這個法門,也不是偶然,沒有福報的人,別說正式修,就是想聽到這個法門都不容易(聽到有個西方極樂世界,再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,都不容易),能夠聽到就是大福報,因此要生到極樂國土去,就得要修三種福。
◎三種淨業
三福的第一段,「一者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些都是世間的善事,雖是世間善事,要想學了生死、成佛等出世間的大法,還是要以世間善法做基礎,沒有這個做基礎還不行呢!世間善法,第一、是講孝道—孝養父母。中國儒家講的文化,孝道在固有道統、道德中非常重要,佛法也是這樣,孝養父母在世間法佔了第一位。孝養父母,為什麼講孝養?孝就是孝,為什麼講養呢?養是供養。固然孝的範圍很寬泛,但是對父母的衣食供養是孝道的基本條件。供給父母的衣食,叫供養父母,父母年老,子女能夠供養父母,是最基本的孝道。除衣食供養之外,中國所講的孝道,養父母的身體是物質方面,再來要養父母的心志,使父母的心裏很歡喜,沒有憂愁,這些都包括在養之中。
為人子女的,不免要問為什麼要孝養父母呢?無論就世間儒家文化來講,或就佛家的教理來講,這就是報恩。我們一個人到世間來,佛家講因緣法,既是講因緣法,因緣不具備,我們不能夠到世間來。就拿我們的身體來講,我們所以能到人間來,是有父母的因、父母的緣,及我們自己—佛法講的由第八識。一般的說法是每個人都有靈魂,我們到人間來,是我們的靈魂投胎來的,胎是母胎,沒有父母、沒有胎的話,我們的靈魂無所投,所以沒有父母,不能成為一個人,我們有身體是由父母來的。人剛剛出生,身體那麼小,什麼都沒有,自己也不會說話,也不懂事,沒有父母愛護照顧,自己能夠長大嗎?長不大的,這是第一層。
父母不但用衣食等種種物質供給我們的生活,使我們能夠長大,另外父母慈愛兒女的心最珍貴,沒有那份慈悲的心,兒女人格及其他種種,都不能很健全;現在有很多問題家庭(家庭拆散了),那些家庭拆散的兒女,長大後心裡多多少少難免有些缺憾,因為他們沒有受到父母完全的照顧。關於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恩德,必得要等他自己有了兒女,自己做了父母,才瞭解父母對子女那種關愛的心理,也才知道父母的恩德是這麼大!瞭解這一層,無論儒家或佛法,都要把孝養父母,擺在最重要的一樁事情上。我們一個人到世間來,受的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,因此要報恩。做人的根本,從報父母恩開始,有這個根本的話,你這個人修道或在世間做任何事情,人格就很健全。因此,佛法教我們修福的人要種福田(做任何善事,凡是對人有好處的,都算是種福田),種福田最重的,將來福報最大的就是孝順父母,這個福田比任何福田都要高,都要重要。這在佛法上是有根據的,不是我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。
釋迦牟尼佛時代,印度是農業社會,曾有一個時候,農業收成不好,大家都沒有飯吃。那時釋迦牟尼佛及弟子們每天到中午吃飯時,都得到外面托缽乞食,遇到饑荒之年,托缽托不到了,大家都沒得吃,有一位比丘(出家人),他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賣掉,換來一缽飯,他自己捨不得吃,就拿來供養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就問:「你家裏還有父母嗎?」比丘說:「有。」釋迦牟尼佛就叫他把那缽飯拿回家供養父母去。那出家人說:「佛的道德功德這麼高!我拿飯供養佛,佛叫我拿回去供養父母,我父母怎麼受得了?」佛告訴他:「父母生你,父母恩德就世間法來講,是最高尚無比的,所以你拿飯回去供養你的父母是不錯的。」由此公案裏佛所說的話,可見報答父母之恩是天經地義的事,不論身分、地位高到什麼程度,任何人對父母還是要孝養要供奉的。
還有一層,釋迦牟尼佛生在王宮裏,出生七天之後,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死了,死了之後生到欲界第二層天(忉利天),釋迦牟尼佛成道(成佛)以後,特地從人間上忉利天,專門為他母親說法,說了整個夏季,以報答他母親十月懷胎之恩,他母親沒有養育之恩,佛還是要報答。成佛的人對母親都要報答,何況是一般凡夫?由這兩則事實可以瞭解:無論講世間法或出世間法,孝養父母特別重要。
第二、奉事師長。所謂「師」就是老師,我們在世間做人,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瞭做人的道理,無論學世間法或出世間法(世間法是世間的學問,出世間法是出世間的學問),都要靠老師來教導。譬如說求世間學問,沒有各級學校老師教導,我們懂得什麼學問?固然講到真正道理,我們本性上所有的,都是真知見—一切都瞭解;但我們凡夫本性未開發出來,世間學問需要老師給我們啟發,我們才瞭解,沒有老師給我們啟發,我們永久不知道。再講到出世間學佛,在佛法上沒有老師給我們指點的話,我們就是世間學問非常好,道理懂得很多,把佛家經典翻開來,我們每個字都認識,每部經裡的任何字都看得懂,但是沒有佛家老師來指導的話,看得懂等於沒有看,全部都是誤解,不能入門。所以要研究佛家的學問,必須要有佛家的老師來教導,這是出世間法的老師。
這樣看來,教我們世間的學問,尤其是教我們佛家修道的法門,這些人都是師長。對師長,釋迦牟尼佛說要奉事,奉事包含意思很多,「事」是老師有事我們要替老師辦,最重要的是「奉」,不是替老師辦辦事就算了,真正的是你跟那位老師學—你要遵照老師教的學問。譬如我們學佛,佛就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要奉事佛,還有佛門的高僧大德、祖師們,都是老師,我們研究佛法不按照佛經、不按照祖師註解提示的話來做,就談不上是奉事,所以奉事最重要的是照著佛所講的話去做、照著祖師所指點的法門去修,這才叫做奉事。世間學校的老師也是這樣,不能說把學問求到了,
(13B)
他歸他,我學問求到了,我跟他有什麼關係?不行。現在很難講「奉事」,過去儒家的老師們,不但教授你知識學問,還對他所教過的學生人格行為負責到底,一直給你輔導、給你指點,不讓你走上壞的道路上去;現在到了工業社會,當然沒有那麼親切、那麼關心,但是師生關係,你懂道理的話,還是不能疏忽的。佛經以及儒家的經典雖然都這麼講,然而現代人受了邪說影響,一聽到這種講法都不以為然,尤其是民國初年,五四運動開始向一般人傳播:「父母與我有什麼關係?我是我、父母是父母,我之所以生下來,是父母結婚附帶才有的。」這種講法,是最邪知邪見最能敗壞世間道德的講法。又說:「老師有什麼關係啊!他們到學校是拿薪水的,等於是一種職業,我上學是要付錢的。」這種邪知邪見都不是中國固有文化。中國固有文化講五倫,父母、兄弟都是天倫,外面講君臣、講朋友,老師弟子是朋友道義的結合,師徒如父子,比照天倫。五倫道德都是從人的本性出來的,天性如此。父母為什麼這樣愛護子女?是天性如此,一個女子還未結婚時,在家做大小姐,遇到狗屎都怕,一旦結婚生了小孩,小孩的大便比狗屎臭得多,自己看了也不怕了,手也抓了,也處理了。母子是一體的,天性如此,這當中沒有利害關係存在,純粹是天倫—天然的天性表現,這是中國的固有道德。
這段經文,祖師的註解是按天台宗教理註的,所講的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雖然是世間法,但是按天台宗教義來講是圓教。什麼叫圓教?世間法在圓教根機的人來學習,直接就澈底地見到本性,世法在他們一看,是從本性中出來的—也就是出世間法,因此這裏的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無論是儒學、佛法,講的都是真理。既然都是真理,現在一般人傳播的邪說就聽不得,他們寫的文章也看不得,也讓我們瞭解現在如果不研究佛經,如果不研究中國固有文化,自自然然地受邪說影響了,自己都不知道。因為那些邪說不是普通人講的,他們在學術上都是有權威的,在五四運動時代,那些人最早期都是在北大教書的有名學者們、大教育家們,他們所講的,都是從外國西洋學說抄襲來的,然後陷害我們,污染我們中國善良的學生們。說到這裏非常痛心,因此我們研究瞭解之後,要明辨是非,佛法教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著相(不要著世間相),不要看某某人學術地位很高,得了諾貝爾獎,全世界都崇拜他,雖然有這個地位,他所講的如果是邪知邪見的話,我們就不要聽他的,我們要老老實實地聽釋迦牟尼佛的話、聽孔夫子的話,這樣,我們修道才可靠才能夠學得好,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比較穩妥。
下面說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」什麼叫十善業呢?十善業的反面就是十惡業,十惡業第一個就是殺生,前面講五濁惡世的時候,講到十惡業已經分別講過。這裏佛說要修十善業,十善業首先要慈心不殺,不殺就要發慈心。什麼叫慈心?像父母愛護他的子女那樣的慈心、就像佛菩薩愛護一般眾生那樣的慈心—沒有條件的。我們普通人為什麼要對你好?必得要問你對我如何,我才對你如何,這是有條件的。父母以及佛菩薩的慈心是無條件的,所以佛法講無緣大慈,不必有什麼緣,就是對不認識的陌生人,都要講慈心,要發揮這種心,有這種心才會不殺。這種慈心就是儒學上所講的仁—仁義道德的仁,仁是從那裏出來的?是從本性來的。我們為什麼要講仁?仁是對所有的人、所有的有情動物,都要付予最大的同情心,他有什麼困難有什麼痛苦,我們要替他解決;他不快樂,我們要給他種種的快樂,讓他生活得非常安然自在,這就是無緣大慈,也就是儒家所講的仁,所以仁慈非常重要。
不殺,不殺什麼東西呢?最重要的是不能殺人,我們同樣是人,對人不能殺,殺人罪是非常重大的;不但不能殺人,人以外的動物,無論是高等的或低等的、微小的,都不能殺害。為什麼不能殺害呢?佛經裏也講,你要設身處地為對方想,我們準備殺害人或任何動物,先站在對方立場,假想自己是被殺的,心裏作何感想?是恐懼還是快樂呢?假使說我知道你要來殺我,我覺得很高興,你就可以殺;若不是這種心理,自己覺得恐懼,怎麼能殺對方?佛法教人這樣反省,儒學也是教人這樣自省。一想到自己遭遇同樣情況,就有種種的害怕恐懼,你再加害對方,對方不恐懼害怕嗎?不這樣想,就不是仁、就不是慈—仁慈談不上,就是殘忍的心。一個殘忍的人,人都做不好,還想修道、還想生到西方去,那怎麼可能呢?
經文是這樣講,我們看過佛法的經文之後,把今天所講的道理拿來和現在的社會對照,想想看!現在是什麼社會啊?我們老師在世講經或講書的時候,常常提到:「我是沒有什麼神通,但是我可以預知未來的事情(我想各位老同修都還記得),我不但會預知未來事,而且不會差太遠,明天的報紙、電視我不看,就知道少不了有殺人、搶劫、放火的事情,這些準是有的。」你想想看老師講的話!實實在在是這樣,我們看電視新聞報導也好、看報紙也好,那一天沒有這些事情?不但殺普通人,而且殺父母,甚至父母殺兒子殺女兒也有,本來天性是不忍心殺,結果現在都反了。大家都知道,最近有個母親把五個兒女帶到海邊去,統統把他們淹死;另外,也有先把自己兩個女兒殺了,自己再自殺。辦案的機關說,這些人有精神病—心理有問題。我們要問,為什麼有這些精神病的人呢?精神病怎麼來的?為什麼過去沒這麼多,現在卻有這麼多?還不是現在這個時代的邪知邪見及邪說所造成的。
過去講五倫,現在大家都不講五倫。講五倫、講孝順,教人家把天性一天一天地往外發;現在講邪說,叫大家把天性一天一天地遮蓋,蓋得一層一層的,結果弄成現在這個樣子。所以現在這個社會,想想看!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說是五濁惡世,現在這個五濁惡世比那時,更不知污濁到什麼程度了。因此我們要知道:在這個世間,儘管時代是這個樣子,全世界都是一片黑暗,愈是在黑暗當中,愈要瞭解這一點—我們不要跟一般人那樣,在黑暗當中,我們能發出一點點光明就不得了!譬如在白天、在大太陽底下,點一根蠟燭是顯不出來的,夜間沒有陽光,在也沒有月亮的黑暗中,點一根蠟燭,就顯得非常明亮。這個意思是:在這個時代,大家都不講孝道都不講奉事師長,大家都彼此傷害,甚至殺人,殺動物更不在話下,吃一餐下來,不知殺害多少生命!現在的眾生所造的殺業比什麼都重,愈是在這個時代,我們不要同流合污,我們要照著佛經做;我們心裡本性的光,就能時時刻刻往外透出,透出一點光,我們自己就有辦法,不但自己有辦法,也可以影響我們周圍有緣的人,我們講的話,他們聽得進去,對他們都有好處。
這裏講慈心不殺,有些人卻認為殺人是家常事,殺一般動物更覺得很普通,我們不要認為是平常的事情,應認為那是罪大惡極的事。我們自己一定要持得住,一定要戒殺,不但不能殺人,其他動物也不要殺害,要養成慈心不殺,只要養成慈心不殺,慈悲的心就一天一天地增長。一個人的慈心一天一天地培養增長,就世間法來講,慈心很重的人,他的壽命自自然然就會增長;就出世間法修道來講,慈悲心重的人,他的道進步得更快。就十善業來講,只要守住慈心不殺,十善業首要這一條不殺生就守得很好。所謂十善業,就是十惡業不做。十善業第一條不殺生,就是第一個善業。
第二是不偷盜,第三是不淫,不淫是對出家人而言,出家人不淫,在家人為不邪淫(即是除夫婦外,不跟另外第三者發生戀愛關係,叫不邪淫)。身體方面不造殺、盜、淫這三種惡業,就是身業的三種善業。口方面不妄語、不惡口(惡口是說話傷人家)、不兩舌(兩舌是搬弄是非)、不綺語(包括說話、寫文章或畫畫等,引導人家造惡業,叫綺語),就是口方面的四種善業。身、口都是聽從心理的,心就是意,意識有三種:不貪(不貪圖一切東西)、不瞋恨(不隨便發脾氣)、不邪見(所謂邪見是見解不合乎聖人的道理)。意方面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意也是善的。十善業有淺有深,我們普通人照這樣修也就不錯了!修到最究竟處,若用圓教來講,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—三業都清淨了,心性就發出來了,到那種境界就高深得不得了!我們不要看十善業很簡單,只要往裏面做,境界高得很。今天講到這裏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