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研究「佛功德莊嚴相」當中的第四種「心業功德」,頌文是「同地水火風,虛空無分別。」
甲、文序 前面研究過阿彌陀佛殊勝的「身業」和「口業」功德成就,究竟是怎麼來的呢?心是指揮身、口造業的基本要素,佛有這麼殊勝微妙的身業和口業功德,就是由佛的清淨心來的,所以接著必須了解佛的「心業功德」的究竟道理。
乙、緣起 阿彌陀佛為何要生起這樣的心業莊嚴呢?因為:
見有如來說法(譬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,就有以下之不同:)
一、此黑、此白、此不黑不白。(「黑」指惡業,「白」指善業,「不黑不白」指無記業。佛對大眾說:「這是惡法,這是善法,這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法。」)
二、此下法、中法、上法、上上法。(佛又說這是「下法」,即「聲聞法」的小乘法;這是「中等法」,即「緣覺法」的中乘法;這是「上等法」,即「菩薩法」的大乘法;這是「上等法」,即「一佛乘」的無上大法。)
三、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。似有分別。(釋迦牟尼佛講這些無量不同的法,似乎是有分別。其實不是佛有分別,是眾生根基不一樣,佛是「觀機逗教」,也就是「因材施教」。聽眾是什麼樣的根機,佛就說和他們相應的法,對症下藥。但眾生根基千差萬別,所以佛說的法就顯得有種種的差別,而被眾生認為有分別心、不平等。)
因為以上的情況,所以法藏菩薩就發願,假使成佛之後,所說的法,都要讓人覺得是「沒有分別心的」,都是「平等一味」的上上大法。曇鸞法師就用五種東西的作用,來表顯阿彌陀佛的「無分別心」:
一、如地負荷,無輕重之殊。
二、如水潤長,無莦葀之異。(莦:惡草。葀:瑞草。)
三、如火成熟,無芳臭之別。
四、如風起發,無眠寤之差。
五、如空苞受,無開塞之念。(苞:包容。)
為何能如此?
得之於內,物安於外。(是得之於內在的智慧和慈悲,他所表現出來的功效,即能讓萬物都和諧共處、安然快樂。)
虛往實歸,於是乎息。(阿彌陀佛最大目的就是希望:以包容的心向外攝受一切眾生,讓每位眾生歸向真實的「一佛乘」。旣成了佛,則一切生滅妄想都止息,一切生死苦患也完全消滅。)
《往生論》才說:「同地水火風,虛空無分別。」
丙、法藏菩薩心業功德 — 引用《無量壽經》來說明。
一、因(心業如何修行)
(一) 不生欲覺、瞋覺、害覺。(「覺」是感覺、感受。)
(二) 不起欲想、瞋想、害想。
(三) 不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(四) 忍力成就,不計眾苦。(成就三種「忍力」:安受苦忍、耐怨害忍、諦察法忍。)
(五) 少欲知足,無染恚癡。(即不起「貪瞋癡」三毒煩惱心。)
二、果(修行的功德利益)
(一) 三昧常寂(定心)
(二) 智慧無礙(慧心)
(三) 住空、無相、無願之法(地上菩薩境界)
(四) 無作、無起、觀法如化(佛境界)
(五) 於一切法,而得自在(佛境界)
丁、釋文義
一、引喻 —「同地水火風虛空」
(一) 地 (性堅) — 支持萬物
(二) 水 (性濕) — 收攝萬物
(三) 火 (性煖) — 調熟萬物
(四) 風 (性動) — 生長萬物
(五) 虛空(性無礙) — 包容萬物
二、標旨「無分別」(心)
(一) 佛心平等,「大慈悲」是。
(二) 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
(三) 二種:
1. 定心 — 通達諸法無自性
2. 慧心 — 得無分別智
(四) 二譬:
1. 鏡 (物喻)
2. 天鼓自鳴 (參講表丁)
戊、結心業功德
一、彌陀大悲心
(一) 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
(二) 九界同攝,九品咸生。
(三) 不能自去,佛來接引。
二、徹悟祖師偈
(一) 一句彌陀,含靈普育,日麗山川,春榮草木。
(二) 一句彌陀,機逗人天,參差三輩,掩映九蓮。
(三) 一句彌陀,無邊眾生,同時度盡,豈待更稱。
以上阿彌陀佛的「心業功德」莊嚴,研究到此。